很多父母会在家里准备一些三伏贴,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使用,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家庭,准备一些三伏贴是很有必要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去外面购买三伏贴来使用,现在的网购非常发达,很多人喜欢通过网络购买,实际上,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制三伏贴,下面介绍一些三伏贴中药配方。
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前三天进行贴敷治疗。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2、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3、哮喘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肺俞、百劳、膏肓或檀中穴,约4-6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寒症无痰哮喘:细辛5、白芥子6、元胡6、制甘遂3,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寒有痰哮喘:皂荚3、白芥子6、元胡6、细辛6,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4、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
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5、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于穴上。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对症处理。
6、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取穴选择:肩周炎选肩三井。肘关节曲池、尺泽穴。下肢及膝关节选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肩关节也可用疼痛通用方加姜汁调和。
7、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8、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前三天进行贴敷治疗。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2、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3、哮喘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肺俞、百劳、膏肓或檀中穴,约4-6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寒症无痰哮喘:细辛5、白芥子6、元胡6、制甘遂3,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寒有痰哮喘:皂荚3、白芥子6、元胡6、细辛6,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4、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
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5、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于穴上。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对症处理。
6、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取穴选择:肩周炎选肩三井。肘关节曲池、尺泽穴。下肢及膝关节选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肩关节也可用疼痛通用方加姜汁调和。
7、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8、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