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其实也就是腹泻,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吃错了东西,就很容易腹泻。如果拉肚子比较严重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出现肛门坠胀的情况。但是一旦拉肚子停止,肛门异样也就很快恢复了。所以,一旦我们拉肚子的话,就要及时止泻。同样,如果日常出现了肛门坠胀的情况,也不要忽视。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1.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1.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