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倒流是很容易引起食道炎的,引起食管倒流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胃酸产生的太多,还有可能是胃部与食道连接的贲门的地方没有闭合好引起的,是需要及时去医院查清楚病因,然后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平时吃饭的时候尽量是保持直立的坐位,千万不要吃完饭在就躺在那里,是很容易导致反流的。
胃食管反流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食管黏膜活检食管黏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对评价GERD病人的价值有限,除非对Barrett食管和疑有癌变时。镜下表现疑为Barrett食管,则应系统地进行检查以除外分化不良和癌。病人还应采用内镜随诊,每1、2年1次,这是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常规处理方法。
2.病理学检查Ismail-Beigi等(1970)用吸取活检的方法研究了4组人群,他们建立了GERD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①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厚度增加,正常占上皮厚度的10%(从5%~14%),如超过15%,表明存在反流性炎症;②固有膜乳头延伸,正常情况下乳头不到上皮厚度的66%,超过此限为异常。后来Kobayashi(1974)也订了一条相似的食管炎诊断标准,即基底细胞层厚度应超过上皮的50%,固有膜乳头延伸长度超过上皮厚度的50%。此种病理学改变的解释是:食管上皮的表面细胞受到反流物的损伤而脱落,为了修复这些上皮便需基底细胞增生;固有膜乳头延伸是为了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
GERD的食管固有膜内出现嗜中性和嗜酸性2种细胞,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嗜酸性细胞并非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固有特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细胞胃肠炎病人亦可发现明显的嗜酸性细胞浸润,只有除外此2种情况之后,才可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一项组织学诊断标准。在食管上皮或固有膜内发现嗜中性细胞通常表明炎症比较严重。不少作者认为反流性食管炎轻微期嗜中性细胞并不经常出现,故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并不可靠。另外,固有膜乳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并向上皮内生长,以及红细胞渗入上皮内亦是早期食管炎的一个诊断标志。
在炎症进展和糜烂形成期,内镜下可见沿食管长轴有条状糜烂,也可成片状融合。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区域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性上皮缺损,其上由炎性纤维素膜覆盖,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炎症改变主要限于黏膜肌层以上,还可见到浅表部位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慢性炎症或愈复性肉芽组织。
食管出现溃疡时,或孤立,或融合,扩展至黏膜下层,较少侵及肌层。溃疡表面为渗出性纤维素生物,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其下面为新生毛细血管、增生之纤维母细胞、慢性炎细胞或混有数量不等的嗜中性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久之,溃疡底部则为肉芽组织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修复。
3.胆红素监测近年研究发现GERD病人的症状和并发症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有关。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esophagealreflux,DGR)的反流物含有胰蛋白酶、溶血卵磷脂和胆酸,这些物质若与胃内容(蛋白酶、盐酸)混合,被认为能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均表明,存在于食管的结合胆酸在酸性环境能引起食管炎,而胆盐或胰蛋白酶在碱性环境能否损害黏膜尚无定论。
研究DGR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能正确识别此种反流的工具。过去,应用内镜检查、核素扫描和食管pH监测等方法进行过研究,结果都不准确。曾把pH
胃食管反流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食管黏膜活检食管黏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对评价GERD病人的价值有限,除非对Barrett食管和疑有癌变时。镜下表现疑为Barrett食管,则应系统地进行检查以除外分化不良和癌。病人还应采用内镜随诊,每1、2年1次,这是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常规处理方法。
2.病理学检查Ismail-Beigi等(1970)用吸取活检的方法研究了4组人群,他们建立了GERD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①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厚度增加,正常占上皮厚度的10%(从5%~14%),如超过15%,表明存在反流性炎症;②固有膜乳头延伸,正常情况下乳头不到上皮厚度的66%,超过此限为异常。后来Kobayashi(1974)也订了一条相似的食管炎诊断标准,即基底细胞层厚度应超过上皮的50%,固有膜乳头延伸长度超过上皮厚度的50%。此种病理学改变的解释是:食管上皮的表面细胞受到反流物的损伤而脱落,为了修复这些上皮便需基底细胞增生;固有膜乳头延伸是为了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
GERD的食管固有膜内出现嗜中性和嗜酸性2种细胞,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嗜酸性细胞并非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固有特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细胞胃肠炎病人亦可发现明显的嗜酸性细胞浸润,只有除外此2种情况之后,才可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一项组织学诊断标准。在食管上皮或固有膜内发现嗜中性细胞通常表明炎症比较严重。不少作者认为反流性食管炎轻微期嗜中性细胞并不经常出现,故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并不可靠。另外,固有膜乳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并向上皮内生长,以及红细胞渗入上皮内亦是早期食管炎的一个诊断标志。
在炎症进展和糜烂形成期,内镜下可见沿食管长轴有条状糜烂,也可成片状融合。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区域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性上皮缺损,其上由炎性纤维素膜覆盖,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炎症改变主要限于黏膜肌层以上,还可见到浅表部位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慢性炎症或愈复性肉芽组织。
食管出现溃疡时,或孤立,或融合,扩展至黏膜下层,较少侵及肌层。溃疡表面为渗出性纤维素生物,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其下面为新生毛细血管、增生之纤维母细胞、慢性炎细胞或混有数量不等的嗜中性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久之,溃疡底部则为肉芽组织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修复。
3.胆红素监测近年研究发现GERD病人的症状和并发症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有关。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esophagealreflux,DGR)的反流物含有胰蛋白酶、溶血卵磷脂和胆酸,这些物质若与胃内容(蛋白酶、盐酸)混合,被认为能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均表明,存在于食管的结合胆酸在酸性环境能引起食管炎,而胆盐或胰蛋白酶在碱性环境能否损害黏膜尚无定论。
研究DGR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能正确识别此种反流的工具。过去,应用内镜检查、核素扫描和食管pH监测等方法进行过研究,结果都不准确。曾把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