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巨虚是一个穴位的,如果是感觉到自己在按压的过程中出现疼痛的话就要注意起来的,这个时候是可以进行一个详细的身体检查,这样才可以知道自己真正的病情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的,从而让自己的病情才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必要的时候是可以采取相对应的针灸治疗是可以用来改善的。
刺法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5.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一)外感暴泻
泻下急迫,腹痛肠鸣。如为暑湿所致,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脉濡数或滑数,舌苔黄腻;如外感寒湿,则见泄泻清稀,或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脉濡缓,苔薄白或白腻。
(二)食伤暴泻
腹痛肠鸣,痛时即下,痛势急剧拒按。泻后痛减,粪便臭如败卵,腹胀痞满,食后痛甚,泄泻更著,脉滑,舌苔垢浊或厚腻。
1.治则:清暑散寒化湿。
2.取穴:天枢、上巨虚;暑湿加曲池、隐白,寒湿加神阙、阴陵泉。
3.方义:天枢是大肠之募,上巨虚是大肠经之下合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聚之处,合穴是经脉气血所汇之地,二穴又统属胃经,合用可调整胃肠传导与运化功能,是止泻之要穴。如为暑湿所致,加手阳明之合曲池,解阳明之腑热;足太阴之井隐白,清利湿热;如为寒湿所困,取神阙,温阳健脾,消积寒而助运化;脾经之合阳陵泉,化湿滞而止泄泻。
4.治法: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白出针后宜挤去恶血。神阙隔盐灸,阴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三》:“神阙、治泄利不止”,“天枢、主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气客于肠间云云,灸关元百壮”。
《扁鹊心书·卷中暴注》:“若危笃者,灸命关(位于‘胁下脘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二百壮可保”。
刺法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胀;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数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经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
5.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一)外感暴泻
泻下急迫,腹痛肠鸣。如为暑湿所致,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脉濡数或滑数,舌苔黄腻;如外感寒湿,则见泄泻清稀,或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脉濡缓,苔薄白或白腻。
(二)食伤暴泻
腹痛肠鸣,痛时即下,痛势急剧拒按。泻后痛减,粪便臭如败卵,腹胀痞满,食后痛甚,泄泻更著,脉滑,舌苔垢浊或厚腻。
1.治则:清暑散寒化湿。
2.取穴:天枢、上巨虚;暑湿加曲池、隐白,寒湿加神阙、阴陵泉。
3.方义:天枢是大肠之募,上巨虚是大肠经之下合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聚之处,合穴是经脉气血所汇之地,二穴又统属胃经,合用可调整胃肠传导与运化功能,是止泻之要穴。如为暑湿所致,加手阳明之合曲池,解阳明之腑热;足太阴之井隐白,清利湿热;如为寒湿所困,取神阙,温阳健脾,消积寒而助运化;脾经之合阳陵泉,化湿滞而止泄泻。
4.治法: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白出针后宜挤去恶血。神阙隔盐灸,阴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三》:“神阙、治泄利不止”,“天枢、主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气客于肠间云云,灸关元百壮”。
《扁鹊心书·卷中暴注》:“若危笃者,灸命关(位于‘胁下脘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二百壮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