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如果是发烧比较严重的话就只能是去采取灌肠的治疗措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孩子的身体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他们胃肠道方面的损伤是相当多的,因此还是要先观察自己宝宝的反应再决定是否是有进行灌肠的,一般来说还是不建议给自己的宝宝去进行灌肠的治疗措施。
1.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1)掌握灌肠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
(2)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3)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必要时应立即停止灌肠,进行处理。
2.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以便选用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掌握“细、深、少、慢、温、静”的操作原则,即: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后静卧。
(3)灌肠时患儿多处于哺乳式,这样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4)灌肠完毕,家长应将患儿的臀部夹紧并抬高10cm左右,使灌入的药液保留的时间更长,更利于肠粘膜的充分吸收;
(5)药液注入后,应选择安静的地方让患儿睡觉。特别提醒离院较远的患儿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在路途中睡觉,以免降低患儿对药液的敏感性,降低药液镇静、催眠的效力,给检查带来不便。
保留灌肠
(1)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cm,利于药液保留,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2)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肠,但入肛管要深,约15cm,溶液流速宜慢,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便于药液保留。
(3)折管拔出后,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药物吸收,并做好记录。
1.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1)掌握灌肠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
(2)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3)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必要时应立即停止灌肠,进行处理。
2.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以便选用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掌握“细、深、少、慢、温、静”的操作原则,即: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后静卧。
(3)灌肠时患儿多处于哺乳式,这样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4)灌肠完毕,家长应将患儿的臀部夹紧并抬高10cm左右,使灌入的药液保留的时间更长,更利于肠粘膜的充分吸收;
(5)药液注入后,应选择安静的地方让患儿睡觉。特别提醒离院较远的患儿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在路途中睡觉,以免降低患儿对药液的敏感性,降低药液镇静、催眠的效力,给检查带来不便。
保留灌肠
(1)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cm,利于药液保留,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2)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肠,但入肛管要深,约15cm,溶液流速宜慢,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便于药液保留。
(3)折管拔出后,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药物吸收,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