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怕冷,而且还容易上火,这主要是脾胃湿气比较重的原因造成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加强饮食调养以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中药来进行调理。另外平时生活当中要注意适度的健身,这种情况和体质变差有关,和身体的新陈代谢变慢有关,可以通过一定的穴位按摩来进行调理。
怕冷易上火是什么体质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发展,将会使寒热无法交流,出现“两极分化”,而引起各种疾病。
当脾湿,脾胃升降出了问题,湿气横在身体的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肝气不升。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发车”,肾脏得不到心火的温煦,从而下面寒。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上面就热,同理,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人可以这样做:艾灸穴位:膏盲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每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1、膏盲穴
2、中脘、关元、气海
3、三阴交
要让热气通达,能一直传到脚里面去。热气停在胸腔是没有用的,当你在艾灸膏肓的时候,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这说明水气热气在往下走,这样艾灸的效果就好。但是这之后还要将阳气继续往下引导,直到双脚。
其实上热下寒的人很适合艾灸;有时患者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如此时只是一味的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当然大家也可以用以下方法调节?
1、在艾灸治疗疾病期间,如果上火较重,可以适当减少胸腹部的艾灸时间。增加艾灸退热的穴位:大椎穴。2、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3、多做引火下行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练习倒立,运动起来,健康成长!
怕冷易上火是什么体质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发展,将会使寒热无法交流,出现“两极分化”,而引起各种疾病。
当脾湿,脾胃升降出了问题,湿气横在身体的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肝气不升。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发车”,肾脏得不到心火的温煦,从而下面寒。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上面就热,同理,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人可以这样做:艾灸穴位:膏盲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每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1、膏盲穴
2、中脘、关元、气海
3、三阴交
要让热气通达,能一直传到脚里面去。热气停在胸腔是没有用的,当你在艾灸膏肓的时候,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这说明水气热气在往下走,这样艾灸的效果就好。但是这之后还要将阳气继续往下引导,直到双脚。
其实上热下寒的人很适合艾灸;有时患者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如此时只是一味的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当然大家也可以用以下方法调节?
1、在艾灸治疗疾病期间,如果上火较重,可以适当减少胸腹部的艾灸时间。增加艾灸退热的穴位:大椎穴。2、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3、多做引火下行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练习倒立,运动起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