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发热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情况下,中枢性发热简单的来讲是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从而导致人身体体温上升的一种疾病,这种发热通常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是不同的,患者在平时出现中枢性发热,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的进行治疗,如果久拖不治,是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的。
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什么?
双侧下丘脑前部病变,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的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使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散热机制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以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
1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3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发抖。
4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5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6无感染证据,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
7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8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缓解方法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较为困难,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应给予降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止血药;恶性高热者停用麻醉药,给予硝苯呋海因治疗;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脱水和其它并发症,可试用溴隐停、肌松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药治疗。
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超过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因此必须积极降温治疗。一般采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静滴,每日2次,儿童每次0.5~1mg/kg。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不佳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
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什么?
双侧下丘脑前部病变,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的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使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散热机制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以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
1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3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发抖。
4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5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6无感染证据,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
7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8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缓解方法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较为困难,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应给予降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止血药;恶性高热者停用麻醉药,给予硝苯呋海因治疗;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脱水和其它并发症,可试用溴隐停、肌松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药治疗。
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超过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因此必须积极降温治疗。一般采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静滴,每日2次,儿童每次0.5~1mg/kg。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不佳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