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的方法,它对于补充身体缺氧的情况,提高人的氧气的饱和度都有很好的作用,这样就能够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辅助的治疗方法,有的时候也属于一些急救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吸氧的时候也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的问题,比如说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等等。
氧气吸入并发症
1、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与处理:从供氧装置出来的氧气是干燥的,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不容易排出。因此,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以预防呼吸道黏膜和分泌物干结。
2、呼吸抑制。
预防与处理: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如果患者长期是靠这一反射性兴奋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
3、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与处理: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与处理:使用高浓度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5、氧中毒
分为肺型氧中毒、脑型氧中毒预防与处理:预防氧中毒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控制氧吸入的浓度和时间。
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浓度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副作用。
氧气吸入并发症
1、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与处理:从供氧装置出来的氧气是干燥的,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不容易排出。因此,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以预防呼吸道黏膜和分泌物干结。
2、呼吸抑制。
预防与处理: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如果患者长期是靠这一反射性兴奋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
3、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与处理: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与处理:使用高浓度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以上)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5、氧中毒
分为肺型氧中毒、脑型氧中毒预防与处理:预防氧中毒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控制氧吸入的浓度和时间。
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浓度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