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应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但如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加上生活没有规律,很容易就发生便秘,尤其是肛裂的情况比较普遍,肛裂好发部位就是肛管后中处,而且发生后如果不注意保护就容易感染,发生痔疮的可能性也很大。每天规律的运动加上合理的饮食,对于改善习惯性肛裂十分有利。
肛门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肛门裂好发于肛管后中处,若肛管侧方有肛门裂,或有多个裂口,应想到可能是肠道炎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常发于30~40岁的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儿童。
发病原因
肛门裂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下列因素与肛门裂的发生有关:
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门裂的因素。
外伤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道,便秘致肛门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门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伤也可致肛门裂,约占3%~9%。腹泻时频繁排便,肛管敏感紧缩也易损伤,反复损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
感染
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时炎性细胞可以释放溶胶原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
缺血
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门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占85%)。从毛细血管形态学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线处内括约肌内部的毛细血管较稀疏。有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肛管后联合处的血流较其他象限处为少。以上都说明缺血确是慢性肛门裂发病的主要因素。
肛管狭窄
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所致的肛管狭窄,在干结粪便通过时更易受损而发生肛门裂。
内括约肌紧张
肛门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内括约肌过度收缩现象。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被认为是肛门裂不易愈合的重要原因。肛门裂患者肛管内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达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仅为86.3±33.3kPa(647±250mmHg)。这种高压在经扩肛治疗后可恢复到接近正常。
肛门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肛门裂好发于肛管后中处,若肛管侧方有肛门裂,或有多个裂口,应想到可能是肠道炎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常发于30~40岁的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儿童。
发病原因
肛门裂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下列因素与肛门裂的发生有关:
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门裂的因素。
外伤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道,便秘致肛门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门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伤也可致肛门裂,约占3%~9%。腹泻时频繁排便,肛管敏感紧缩也易损伤,反复损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
感染
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时炎性细胞可以释放溶胶原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
缺血
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门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占85%)。从毛细血管形态学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线处内括约肌内部的毛细血管较稀疏。有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肛管后联合处的血流较其他象限处为少。以上都说明缺血确是慢性肛门裂发病的主要因素。
肛管狭窄
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所致的肛管狭窄,在干结粪便通过时更易受损而发生肛门裂。
内括约肌紧张
肛门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内括约肌过度收缩现象。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被认为是肛门裂不易愈合的重要原因。肛门裂患者肛管内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达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仅为86.3±33.3kPa(647±250mmHg)。这种高压在经扩肛治疗后可恢复到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