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发烧首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退烧,但是退烧的时候不达到吃药的标准,医生是不会给开退烧药的,所以就只能够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大多数低烧的患者都只能够物理降温,也有些人把低烧理解为低于正常人的体温,这样的情况是更危险的,那么低烧该如何治疗呢?
生活低烧是很多人都有发生过的事情,低烧就是人的体温低于正常的低温,这样会给人带来特别的不适感,可能有时候低烧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挂水,其实不止这样的而方法,有事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一下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低烧的解决方法。
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如果经常高于37。3℃,就是低热。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症状
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物理降温
方法一:温湿敷
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具体做法:
1、准备好温水,热水温度在30℃左右。
2、将衣服解开,毛巾打湿,用温水毛巾上下搓揉宝宝的身体。
3、1015分钟换一次毛巾。
方法二:冰敷
主要通过放在全身大血管处的冰与流动的血液进行热交换传导。同时它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延缓脑细胞损伤,并且有利于躯体微循环。
具体做法:
1、在塑料袋内装入刚从冰箱取出的自制冰块,扎紧,套23层,防止漏出,然后在外面包上毛巾即可。
2、将冰袋敷在后枕部、前额部或者腋窝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
3、510分钟换一次,直至高热有所下降为止。
Tips:
1、在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如果出现哆嗦、发凉、脸色发青或者局部皮肤发紫,要马上停止使用。
2、不过要特别注意,避免将冰袋碰到阴囊部位。
3、用做好的冰袋来做冰枕,降温效果也不错。
方法三:使用退热贴
流行于欧美国家的退热贴,目前也已成了我国家庭的常备降温品。孩子发热时只要在额头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贴一张,即可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退热贴之所以能发挥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
具体做法:
1、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
2、每天13次,每贴可持续使用8小时。
Tips:
1、用退热贴后,如果体温仍然在38。5℃以上持续不降,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2、贴时不要碰到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
生活低烧是很多人都有发生过的事情,低烧就是人的体温低于正常的低温,这样会给人带来特别的不适感,可能有时候低烧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挂水,其实不止这样的而方法,有事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一下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低烧的解决方法。
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如果经常高于37。3℃,就是低热。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症状
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物理降温
方法一:温湿敷
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具体做法:
1、准备好温水,热水温度在30℃左右。
2、将衣服解开,毛巾打湿,用温水毛巾上下搓揉宝宝的身体。
3、1015分钟换一次毛巾。
方法二:冰敷
主要通过放在全身大血管处的冰与流动的血液进行热交换传导。同时它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延缓脑细胞损伤,并且有利于躯体微循环。
具体做法:
1、在塑料袋内装入刚从冰箱取出的自制冰块,扎紧,套23层,防止漏出,然后在外面包上毛巾即可。
2、将冰袋敷在后枕部、前额部或者腋窝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
3、510分钟换一次,直至高热有所下降为止。
Tips:
1、在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如果出现哆嗦、发凉、脸色发青或者局部皮肤发紫,要马上停止使用。
2、不过要特别注意,避免将冰袋碰到阴囊部位。
3、用做好的冰袋来做冰枕,降温效果也不错。
方法三:使用退热贴
流行于欧美国家的退热贴,目前也已成了我国家庭的常备降温品。孩子发热时只要在额头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贴一张,即可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退热贴之所以能发挥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
具体做法:
1、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
2、每天13次,每贴可持续使用8小时。
Tips:
1、用退热贴后,如果体温仍然在38。5℃以上持续不降,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2、贴时不要碰到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