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斐林试剂大家都陌生,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斐林试剂在平时通常是被用来鉴定可溶性的还原糖的,很多人在平时容易将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混淆起来,误认为二者是一样的,其实二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尤其是使用的方法以及原理都是有区别的,如果将斐林试剂和葡萄糖应沉淀物颜色是什么?
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反应沉淀物颜色是什么?
斐林试剂与单糖中的还原性糖(即醛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配制方法
配制方法:0.1g/mINaOH(甲液)和0.05g/mICuSO4(乙液)。甲液配制方法是将50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mI蒸馏水中(贮于带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制方法是将34.5g结晶硫酸铜溶于500ml水中,加0.5mI硫酸。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般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中为60℃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还原糖实验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应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核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还原性糖)均为砖红色沉淀;蔗糖、淀粉无变化(因为蔗糖、淀粉为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皆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络合成紫红色的化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反应沉淀物颜色是什么?
斐林试剂与单糖中的还原性糖(即醛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配制方法
配制方法:0.1g/mINaOH(甲液)和0.05g/mICuSO4(乙液)。甲液配制方法是将50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mI蒸馏水中(贮于带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制方法是将34.5g结晶硫酸铜溶于500ml水中,加0.5mI硫酸。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般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中为60℃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还原糖实验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应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核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还原性糖)均为砖红色沉淀;蔗糖、淀粉无变化(因为蔗糖、淀粉为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皆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络合成紫红色的化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