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胃不好,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很多人夏天喜欢吃各种生冷寒气比较大的食物,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消暑降温,如果长期吃这些凉性的食物,很容易给胃的健康带来影响,胃是人体重要部分,那么在中医方面胃有哪些功能?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脾胃不好的症状表现
中医认为,脾胃是一个人的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体上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通过这些症状表现便可以及早发现。
脾胃出毛病,症状大致为: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夏季如何养好脾胃?
1.生活调理
规律饮食
坚持“多菜少肉七分饱”的饮食原则,规律地进食是脾胃调养的关键。根据自己体质多吃水果蔬菜杂粮,适当补充蛋白质。
少吃生冷
脾胃喜温不喜冷,不仅要饮食上少吃生冷的食物,穿衣时也要注意上护脾胃,中护肚脐,下护子宫。
生活规律,适当运动
《黄帝内经》中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算,度百岁乃去。”所以规律作息是很重要的。每天23点前睡觉,午休20分钟。
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步行有助于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每天行走一万步即可满足一般人每天所需运动量,同时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
2.穴位调理
历代医家对脾胃非常重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临床上多种疾病都由脾胃失调引起,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可影响脾胃失调。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调整饮食,放松心情。此外,还可通过揉按穴位来调理。
经络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器,通过揉按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可以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穴位。
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建里穴
建里穴,是任脉腧穴,有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胃不和,多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导致食物碍滞于内,出现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影响睡眠。
建里穴位于腹部,按揉该穴可以直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排空,则胃胀消除、气和心舒,自然食而知味、寝而心安。
按摩法:
行指揉法,将拇指腹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微握拳,拇指稍用力顺时针按揉,以微觉酸胀为度。每次按揉约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
如果是因为夏日贪食生冷,导致胃中胀满、隐痛,可以使用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3-5厘米处进行熏灸,使穴位皮肤感觉温和,注意避免烫伤。
一般选择餐后操作,每次艾灸约2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为度。
神阙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寒凉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泻等患者都有良好疗效,临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达到温中健脾、散寒止泻的作用。
中脘
作用:温中健脾、和胃消胀。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胃痛、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道症状都有良好疗效。此穴也是灸法常用穴位。
足三里
作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操作手法:一般以拇指揉按为主,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俗话有“肚腹三里留”,揉按此穴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疗效。
合谷
作用:升清降浊、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清热。
操作手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左右各50次,不仅可以缓解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还能防治晕车。
太冲
作用:疏肝和胃、清肝降浊。
操作手法:一般用拇指揉按,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揉按太冲穴能够促进肝经的气血通畅,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保持气机畅达,对脾胃病伴有情绪抑郁及焦虑的患者有明显疗效。
揉按此穴不但能调理肝胃,还可以消解怒气,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降压效果。
以上穴位,长期坚持按揉或艾灸,可达健脾养胃、强身健体之功效。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症状较重,不能及时缓解,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脾胃不好的症状表现
中医认为,脾胃是一个人的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体上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通过这些症状表现便可以及早发现。
脾胃出毛病,症状大致为: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夏季如何养好脾胃?
1.生活调理
规律饮食
坚持“多菜少肉七分饱”的饮食原则,规律地进食是脾胃调养的关键。根据自己体质多吃水果蔬菜杂粮,适当补充蛋白质。
少吃生冷
脾胃喜温不喜冷,不仅要饮食上少吃生冷的食物,穿衣时也要注意上护脾胃,中护肚脐,下护子宫。
生活规律,适当运动
《黄帝内经》中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算,度百岁乃去。”所以规律作息是很重要的。每天23点前睡觉,午休20分钟。
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步行有助于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每天行走一万步即可满足一般人每天所需运动量,同时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
2.穴位调理
历代医家对脾胃非常重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临床上多种疾病都由脾胃失调引起,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可影响脾胃失调。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调整饮食,放松心情。此外,还可通过揉按穴位来调理。
经络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器,通过揉按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可以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穴位。
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建里穴
建里穴,是任脉腧穴,有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胃不和,多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导致食物碍滞于内,出现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影响睡眠。
建里穴位于腹部,按揉该穴可以直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排空,则胃胀消除、气和心舒,自然食而知味、寝而心安。
按摩法:
行指揉法,将拇指腹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微握拳,拇指稍用力顺时针按揉,以微觉酸胀为度。每次按揉约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
如果是因为夏日贪食生冷,导致胃中胀满、隐痛,可以使用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3-5厘米处进行熏灸,使穴位皮肤感觉温和,注意避免烫伤。
一般选择餐后操作,每次艾灸约2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为度。
神阙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寒凉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泻等患者都有良好疗效,临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达到温中健脾、散寒止泻的作用。
中脘
作用:温中健脾、和胃消胀。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胃痛、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道症状都有良好疗效。此穴也是灸法常用穴位。
足三里
作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操作手法:一般以拇指揉按为主,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俗话有“肚腹三里留”,揉按此穴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疗效。
合谷
作用:升清降浊、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清热。
操作手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左右各50次,不仅可以缓解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还能防治晕车。
太冲
作用:疏肝和胃、清肝降浊。
操作手法:一般用拇指揉按,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揉按太冲穴能够促进肝经的气血通畅,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保持气机畅达,对脾胃病伴有情绪抑郁及焦虑的患者有明显疗效。
揉按此穴不但能调理肝胃,还可以消解怒气,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降压效果。
以上穴位,长期坚持按揉或艾灸,可达健脾养胃、强身健体之功效。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症状较重,不能及时缓解,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