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出现红点就是由于自己的皮肤上面出现非常多的细菌,这些细菌和病毒都是会造成自己的皮肤受到一定的破坏,那么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原因来进行治疗,而且一旦发生这些问题就是必须要彻底治愈,不能够半途而废,这才可以使得自己的皮肤不会因此变得特别的糟糕,无法根治。
局部治疗
原则上是按照病期分别治疗。
1.急性期采用1%~4%硼酸溶液或1~4%硼酸溶液加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洗局部15分钟左右之后,外涂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或1%氯霉素氧化锌油。如无明显感染亦可外用40%氧化锌油或15%氧化锌软膏。应用湿敷2~3天即可。
2.亚急性期用1%~4%硼酸溶液外洗,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炉甘石呋喃西林洗剂,止痒、消炎。外涂维生素B6软膏及SCL膏(磺松糊剂,参见附录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表),或中药祛湿油。
3.慢性期外用1/2或1/3肤轻松或丙酸倍氯美松软膏加糠馏油软膏或普连膏,或尿素软膏,然后用薄塑料膜覆盖,绷带包扎,每隔1~2日封包1次,待皮肤恢复原状。至多每周洗浴1~2次,必要时外涂肤轻松软膏、皮炎平。对慢性局限性肥厚性小片损害可采用醋酸强的松龙,或去炎松混悬液做皮损处的皮内分点注射,每周1次,共2~3次。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皮肤萎缩。
中医治疗
很多医生推荐必须使用治疗才能彻底。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上分干性(丘疹性)、湿性(糜烂性)两型。常反复发作,并多伴有胃肠道消化障碍症状。临床治疗多用内外兼治法,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渗湿为主,外用药根据干性、湿性之不同,予以不同处理。临床证治如下:
1.干性(丘疹性)病例疹如粟粒大,痒痛相兼,起白屑如疥癣,疹隐红而干燥,此多偏热。
内服药: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处方举例:连翘9g、黄柏6g、马齿苋9g、青黛3g、地肤子9g、蝉衣3g、泽泻9g。
外用药:①一支蒿9g、元明粉3g、败酱草15g,煎浓液外洗,或②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成泥外敷,每天换药1次。
局部治疗
原则上是按照病期分别治疗。
1.急性期采用1%~4%硼酸溶液或1~4%硼酸溶液加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洗局部15分钟左右之后,外涂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或1%氯霉素氧化锌油。如无明显感染亦可外用40%氧化锌油或15%氧化锌软膏。应用湿敷2~3天即可。
2.亚急性期用1%~4%硼酸溶液外洗,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炉甘石呋喃西林洗剂,止痒、消炎。外涂维生素B6软膏及SCL膏(磺松糊剂,参见附录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表),或中药祛湿油。
3.慢性期外用1/2或1/3肤轻松或丙酸倍氯美松软膏加糠馏油软膏或普连膏,或尿素软膏,然后用薄塑料膜覆盖,绷带包扎,每隔1~2日封包1次,待皮肤恢复原状。至多每周洗浴1~2次,必要时外涂肤轻松软膏、皮炎平。对慢性局限性肥厚性小片损害可采用醋酸强的松龙,或去炎松混悬液做皮损处的皮内分点注射,每周1次,共2~3次。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皮肤萎缩。
中医治疗
很多医生推荐必须使用治疗才能彻底。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上分干性(丘疹性)、湿性(糜烂性)两型。常反复发作,并多伴有胃肠道消化障碍症状。临床治疗多用内外兼治法,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渗湿为主,外用药根据干性、湿性之不同,予以不同处理。临床证治如下:
1.干性(丘疹性)病例疹如粟粒大,痒痛相兼,起白屑如疥癣,疹隐红而干燥,此多偏热。
内服药: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处方举例:连翘9g、黄柏6g、马齿苋9g、青黛3g、地肤子9g、蝉衣3g、泽泻9g。
外用药:①一支蒿9g、元明粉3g、败酱草15g,煎浓液外洗,或②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成泥外敷,每天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