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胰液素是身体所需的一种激素,这种激素是可以作用于小肠,促进小肠的糖分消化的,而且促进胰液的分泌的,可以避免十二指肠黏膜受到损伤以及给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值,是可以促进肠胃消化的,所以促胰液素的作用是很多的,大家应该要有所了解,特别是消化不良的时候,要进行促胰液素的补充。
第一种被发现的动物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贝利斯与斯塔林(Bayliss与Starling)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
促胰液素是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原,pH低于4.5-5.0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促胰液素原的分泌和活化。促胰液素原变为促胰液素后主要作用于胰腺不导管上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通过cAMP机制引起民细胞分泌大量的H2O和HCO3-,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很低。
生理作用:大量分泌的HCO3-迅速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内容物,同时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消化酶的活性丧失,可避免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大量分泌的HCO3-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
第一种被发现的动物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贝利斯与斯塔林(Bayliss与Starling)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
促胰液素是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原,pH低于4.5-5.0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刺激促胰液素原的分泌和活化。促胰液素原变为促胰液素后主要作用于胰腺不导管上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通过cAMP机制引起民细胞分泌大量的H2O和HCO3-,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很低。
生理作用:大量分泌的HCO3-迅速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内容物,同时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消化酶的活性丧失,可避免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大量分泌的HCO3-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