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时候在吃药方面就应该要更加的注意,有些药物是不能随意乱吃,对于甲硝唑这种药物来说就应该要引起重视,这种药物是属于抗生素类药物,在服用后就会对身体内部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会引起副作用,那么就应该要注意腹中胎儿的伤害,要经过医生同意后再去服用药物。
1、给药途径:母血中药物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如抗生素静脉给药后,母血中立即出现峰值。而口服则因药而异。常需60—120分钟后出现峰值。乳汁中峰值一般比血浆中峰值晚出现30—120分钟,其峰值一般不超过血浆中峰值。乳汁中药物消散随时间而减少,减少的速度慢于血浆中药物消散的速度。
2、药物的pH:母体血液pH为7.35—7.45,乳汁pH为6.35—7.30。实践证明弱碱性药物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异烟肼等易于通过血浆乳汁屏障,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与血浆相同,甚至高于血浆。相反,弱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不易通过屏障,则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常低于血浆中浓度。
3、脂溶性高低:脂溶性强的药物常为非离子型,易于透过富于脂质的细胞,溶于母乳的脂肪中;脂溶性低的药物即使是非离子型,也难以向乳汁中转运。
4、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难以通过生物膜。因此,游离型药物浓度大小影响药物向乳汁转运,如蛋白结合率较高的磺胺类药物,苯唑西林钠等难以向乳汁转运。
5、分子量:分子量<200的药物,如酒精、吗啡、四环素通过单纯扩散作用即可从血浆向乳汁转运,而肝素、胰岛素等高分子化合物难以向乳汁转运。
6、母体因素:乳汁中脂肪含量多,有利于脂溶性药物向乳汁转运。然而母体肝、肾功能不全,使药物解毒和排泄功能降低,药物可在血中蓄积。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母体血中浓度可因母体肝肾功能不全而显著提高,故乳汁转运药量也相对增多。
至于药物对哺乳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有些药物对宝宝是安全的,有的药物却会产生不良甚或非常严重的反应,如病理性黄疸、紫绀、耳聋、肝肾功能损害或呕吐等,因此,哺乳妈咪一定要慎重使用药物。明智的做法是需要用药时,应向医生说明自己正在喂奶,尽量使用不能通过乳汁的药,不可自己随意乱服药。
持续哺乳
除了少数药物在哺乳期禁用外,其他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很少超过妈咪用药量的1%~2%,这个剂量不会损害宝宝的身体,对于使用安全的药,不应该中断哺乳。
1、给药途径:母血中药物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如抗生素静脉给药后,母血中立即出现峰值。而口服则因药而异。常需60—120分钟后出现峰值。乳汁中峰值一般比血浆中峰值晚出现30—120分钟,其峰值一般不超过血浆中峰值。乳汁中药物消散随时间而减少,减少的速度慢于血浆中药物消散的速度。
2、药物的pH:母体血液pH为7.35—7.45,乳汁pH为6.35—7.30。实践证明弱碱性药物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异烟肼等易于通过血浆乳汁屏障,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与血浆相同,甚至高于血浆。相反,弱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不易通过屏障,则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常低于血浆中浓度。
3、脂溶性高低:脂溶性强的药物常为非离子型,易于透过富于脂质的细胞,溶于母乳的脂肪中;脂溶性低的药物即使是非离子型,也难以向乳汁中转运。
4、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难以通过生物膜。因此,游离型药物浓度大小影响药物向乳汁转运,如蛋白结合率较高的磺胺类药物,苯唑西林钠等难以向乳汁转运。
5、分子量:分子量<200的药物,如酒精、吗啡、四环素通过单纯扩散作用即可从血浆向乳汁转运,而肝素、胰岛素等高分子化合物难以向乳汁转运。
6、母体因素:乳汁中脂肪含量多,有利于脂溶性药物向乳汁转运。然而母体肝、肾功能不全,使药物解毒和排泄功能降低,药物可在血中蓄积。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母体血中浓度可因母体肝肾功能不全而显著提高,故乳汁转运药量也相对增多。
至于药物对哺乳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有些药物对宝宝是安全的,有的药物却会产生不良甚或非常严重的反应,如病理性黄疸、紫绀、耳聋、肝肾功能损害或呕吐等,因此,哺乳妈咪一定要慎重使用药物。明智的做法是需要用药时,应向医生说明自己正在喂奶,尽量使用不能通过乳汁的药,不可自己随意乱服药。
持续哺乳
除了少数药物在哺乳期禁用外,其他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很少超过妈咪用药量的1%~2%,这个剂量不会损害宝宝的身体,对于使用安全的药,不应该中断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