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上认为一个人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够维持身体各方面正常运行,如果阴阳失衡的话就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问题出现。其中太阴病就是由于人体中阴气过于旺盛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发生太阴病之后身体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太阴病又会产生怎样的症状呢?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入太阴,太阴首当其冲。人体的阴气,若从物质上来指实,就有津液、精气和荣血等不同。将阴气一分为三来看,津液来源于水谷,敷布于周身,为阴气的最主要成份,所以三阴中的太阴—阴气最多者,自然也是以津液为主了。津液的吸收与输送,与脾和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与脾有关,就一定和胃也有关联,且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肺有关,也一定会和大肠有关联。所以太阴的气化过程主要包括了津液在脾、胃、肺与大肠间的输布与运用。当然这一过程同时还与一身之整体密切相关。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还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可见,若把太阴的气化过程结合到脏腑的功能来说,主要就是指脾、肺而言。
正常情况下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津液被利用,人就健康无病。反之,如果脾、肺因虚寒而失职,尤其是脾气散精的功能失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散精”,则饮食摄入的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为用,留滞在相应的脏腑或经络中,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寒湿内盛的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太阴病。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形成太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脾阳不振,外感寒邪;一是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以致虚寒中生。由于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其病变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有虚实之分,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如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属阳明。
其症状为腹满时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弱。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寒邪直中;或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阻,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腹泻,浊阻不降则腹满呕吐,食欲不振;阳虚则寒生,故腹痛喜按,口不渴,脉迟或缓弱。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入太阴,太阴首当其冲。人体的阴气,若从物质上来指实,就有津液、精气和荣血等不同。将阴气一分为三来看,津液来源于水谷,敷布于周身,为阴气的最主要成份,所以三阴中的太阴—阴气最多者,自然也是以津液为主了。津液的吸收与输送,与脾和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与脾有关,就一定和胃也有关联,且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肺有关,也一定会和大肠有关联。所以太阴的气化过程主要包括了津液在脾、胃、肺与大肠间的输布与运用。当然这一过程同时还与一身之整体密切相关。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还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可见,若把太阴的气化过程结合到脏腑的功能来说,主要就是指脾、肺而言。
正常情况下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津液被利用,人就健康无病。反之,如果脾、肺因虚寒而失职,尤其是脾气散精的功能失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散精”,则饮食摄入的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为用,留滞在相应的脏腑或经络中,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寒湿内盛的症状。这就是典型的太阴病。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形成太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脾阳不振,外感寒邪;一是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以致虚寒中生。由于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其病变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有虚实之分,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如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属阳明。
其症状为腹满时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弱。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寒邪直中;或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阻,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腹泻,浊阻不降则腹满呕吐,食欲不振;阳虚则寒生,故腹痛喜按,口不渴,脉迟或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