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通常讲究的是平衡,良好的心态对于病情的恢复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一旦激动,就很容易生气,所以我们经常说生气伤肝,不同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早晨的伤害也是不同的,想要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就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如何化解?
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与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
一、怒伤肝
怒伤肝,是指过度愤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怒为肝之志。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意思是说我们心态平静,那么肝舒畅,发怒的时候,就会肝气郁结。
肝属木,你看那些树就知道了,周围空旷,树就枝繁叶茂,周围很挤,树就发育不良,所以心情舒畅就会使你的肝脏功能旺盛,眼睛明亮,排毒顺畅,关节灵活,相反,肝脏不好,就容易发火或者生闷气。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胸前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所以如果我们经常生气,就会更容易老,也容易引起胸部的一些疾病。
年纪稍大点的人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发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喜伤心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心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会发现,过年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看到有很多老人去世了,因为过年,所有的亲人,儿女都回家看望他们,心里太开心,因为大部分老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毛病,而心脏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开心过了反而伤及心脏。
三、忧伤肺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可以耗伤肺气。忧为肺之志。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恼,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四、思伤脾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思为脾之志。思为脾之治,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思伤脾”。
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一个人在思念另一个人的时候,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种情况就跟脾有关系。
五、恐伤肾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如何化解?
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与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
一、怒伤肝
怒伤肝,是指过度愤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怒为肝之志。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意思是说我们心态平静,那么肝舒畅,发怒的时候,就会肝气郁结。
肝属木,你看那些树就知道了,周围空旷,树就枝繁叶茂,周围很挤,树就发育不良,所以心情舒畅就会使你的肝脏功能旺盛,眼睛明亮,排毒顺畅,关节灵活,相反,肝脏不好,就容易发火或者生闷气。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胸前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所以如果我们经常生气,就会更容易老,也容易引起胸部的一些疾病。
年纪稍大点的人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发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喜伤心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心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会发现,过年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看到有很多老人去世了,因为过年,所有的亲人,儿女都回家看望他们,心里太开心,因为大部分老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毛病,而心脏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开心过了反而伤及心脏。
三、忧伤肺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可以耗伤肺气。忧为肺之志。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恼,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四、思伤脾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思为脾之志。思为脾之治,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思伤脾”。
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一个人在思念另一个人的时候,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种情况就跟脾有关系。
五、恐伤肾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