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幼年时期感染的人群会更多,感染后会出现慢性胃炎或者消化道溃疡,出现饭后上腹部不适,反酸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的症状,它存在于胃粘膜组织,还可以存在唾液,牙菌斑中,可以通过口腔等途径传播,这种细菌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呢?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