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成药的范围内,加味香连丸、复方黄芩片、牛黄解毒丸、肠炎宁糖浆都是常见的能清大肠火的中成药,其主要功效为祛湿、清热、止痛,而对于腹痛、大便不畅、腹泻、口舌生疮的病患来说,这些药物都是十分见效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几种清大肠火的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和药效。
1、加味香连丸:这种中成药在临床中属于常用药物,其主要功效和作用是燥湿止痛、清热祛湿。可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痢疾,一般患者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坠、大便脓血。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应选用合适的剂量服用3次。
2、复方黄芩片:此药的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泄泻,还可用来治疗咽喉肿痛、感冒发热、口舌生疮、痈肿疮疡、热淋涩痛。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可服用3-4次,小儿用量药酌减。
3、牛黄解毒丸:这种药物具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泻火解毒作用。可用来治疗火热内盛导致的便秘、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症。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日内可以选取合适剂量服用2-3次。
4、肠炎宁糖浆:有药物的主要作用为清热利湿、行气。可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痢疾和泄泻,还可治疗大肠湿热型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腹泻、小儿消化不良。使用方法同样为口服,每日应取合适剂量间隔服用3-4次,小儿用量要酌减。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能清大肠火的中成药了,希望大家看完后对本身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中成药清大肠火前一定要先经过专业医生指导,在治疗期间还要注意做好饮食护理措施,才能加快身体康复速度。
大肠湿热可用这些药物外敷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五味子、五倍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1、加味香连丸:这种中成药在临床中属于常用药物,其主要功效和作用是燥湿止痛、清热祛湿。可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痢疾,一般患者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坠、大便脓血。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应选用合适的剂量服用3次。
2、复方黄芩片:此药的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泄泻,还可用来治疗咽喉肿痛、感冒发热、口舌生疮、痈肿疮疡、热淋涩痛。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可服用3-4次,小儿用量药酌减。
3、牛黄解毒丸:这种药物具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泻火解毒作用。可用来治疗火热内盛导致的便秘、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症。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日内可以选取合适剂量服用2-3次。
4、肠炎宁糖浆:有药物的主要作用为清热利湿、行气。可用来治疗大肠湿热引起的痢疾和泄泻,还可治疗大肠湿热型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腹泻、小儿消化不良。使用方法同样为口服,每日应取合适剂量间隔服用3-4次,小儿用量要酌减。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能清大肠火的中成药了,希望大家看完后对本身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中成药清大肠火前一定要先经过专业医生指导,在治疗期间还要注意做好饮食护理措施,才能加快身体康复速度。
大肠湿热可用这些药物外敷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五味子、五倍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