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就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原因来进行决定,如果是想要很好的去调理自己的胃肠道就应该要从中药材当中入手,这样才可以使得胃粘膜得到更好的保护,其中就包括了藿香,甘草和黄芪等,这些常见的中药材在服用后就会有养胃的效果,使得病情有所减轻。
1、常用止(呕)吐中药
祖国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因此,六淫之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多种病变侵犯于胃,皆可发生呕吐。治呕当分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但选方用药甚为重要。有止呕作用的中药散见于有关著作的各个章节。今搜集常用止呕药,总结如下:
(1)藿香:辛、微温。功能和中止呕,芳香化浊。用量:3-9克。
(2)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暖肺祛痰。用量:3-9克。
注意事项:生姜口服吸收后经肾脏排泄,若剂量过大还可能刺激肾脏发炎,故用量不宜过大。
(3)干姜:大辛,大热。功能回阳救逆,温中止泻,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干姜没有直接止呕作用,借其温中之功以止呕而治胃寒呕逆。用量:3-12克。
(4)高良姜:辛,热。功能温中止痛,健胃止呕。高良姜温中止呕而治胃寒呕逆。其止呕作用与生姜相当,但较干姜为强。用量:3-9克。
(5)竹茹:甘,微寒。清热止呕,化痰开郁以止呕,治胃热呕吐而兼有痰郁者更佳。用量:3-9克。
(6)半夏:辛,温,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量:3-9克。
注意事项:反乌头。
(7)丁香:辛,温。温中止呕,温肾助阳,较长于止呕。
(8)吴茱萸:辛,苦,热。能温中止呕,理气止痛。用量:3-9克。
(9)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又能止呕。尤宜于因肝胃气逆而致之呕吐。用量:9-30克。
(10)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借其理气健脾之功以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呕吐。用量:3-9克。
(11)柿蒂:苦,涩,平。是治疗呃逆的专药,也可止呕吐。用量:3-9克。
(12)伏龙肝(灶心土):辛,微温。功能止呕止血。用量:15-30克
(13)香薷:辛,微温。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其祛暑化湿作用而止呕。用量:3-9克。
(14)白豆蔻:辛,温。能下气止呕,温中化湿。用量:3-6克,散剂1.5-3克。
(15)砂仁:辛,温。调气温中,化湿健脾。其性效主治与白豆蔻相似。
1、常用止(呕)吐中药
祖国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因此,六淫之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多种病变侵犯于胃,皆可发生呕吐。治呕当分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但选方用药甚为重要。有止呕作用的中药散见于有关著作的各个章节。今搜集常用止呕药,总结如下:
(1)藿香:辛、微温。功能和中止呕,芳香化浊。用量:3-9克。
(2)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暖肺祛痰。用量:3-9克。
注意事项:生姜口服吸收后经肾脏排泄,若剂量过大还可能刺激肾脏发炎,故用量不宜过大。
(3)干姜:大辛,大热。功能回阳救逆,温中止泻,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干姜没有直接止呕作用,借其温中之功以止呕而治胃寒呕逆。用量:3-12克。
(4)高良姜:辛,热。功能温中止痛,健胃止呕。高良姜温中止呕而治胃寒呕逆。其止呕作用与生姜相当,但较干姜为强。用量:3-9克。
(5)竹茹:甘,微寒。清热止呕,化痰开郁以止呕,治胃热呕吐而兼有痰郁者更佳。用量:3-9克。
(6)半夏:辛,温,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量:3-9克。
注意事项:反乌头。
(7)丁香:辛,温。温中止呕,温肾助阳,较长于止呕。
(8)吴茱萸:辛,苦,热。能温中止呕,理气止痛。用量:3-9克。
(9)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又能止呕。尤宜于因肝胃气逆而致之呕吐。用量:9-30克。
(10)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借其理气健脾之功以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呕吐。用量:3-9克。
(11)柿蒂:苦,涩,平。是治疗呃逆的专药,也可止呕吐。用量:3-9克。
(12)伏龙肝(灶心土):辛,微温。功能止呕止血。用量:15-30克
(13)香薷:辛,微温。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其祛暑化湿作用而止呕。用量:3-9克。
(14)白豆蔻:辛,温。能下气止呕,温中化湿。用量:3-6克,散剂1.5-3克。
(15)砂仁:辛,温。调气温中,化湿健脾。其性效主治与白豆蔻相似。